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工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来源:电工技术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1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电工专业教学中实施“一体化”必要性 (一)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我国的职业院校不仅普遍存在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而且很多学生还出现了学习态度

一、电工专业教学中实施“一体化”必要性

(一)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我国的职业院校不仅普遍存在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而且很多学生还出现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和制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成效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职业院校已经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看似主动、强势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但实际上取得的效果却非常有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有效的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只是一味的追求知识的单相输出,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合理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直面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发挥学科功能的需要

电工专业作为一种技术性专业,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扎实的来临知识和实践基础,才能确保学生理论知识素养与实践能力均衡发展的目的。但是长期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但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阶段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而且很多学生因为受到重实践轻理论思想认识误区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力量与实践未能按照预期目标均衡发展,出现了学生理论知识素养不足的问题。

二、电工专业教学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措施

(一)加强教材的优化与改革

虽然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电工电子专业使用的都是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制的教材,但是由于每个地区自身的特点也各不相同名,假如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固守同一种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话,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与实际情况差异过大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严格的按照本地区实际的情况、学生认知情况等积极的进行教材内容的改革与优化,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冲破传统教材的束缚,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才能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子电工专业中应用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二)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设备

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操作离不开专业教学设备的支持,但是就目前来说,很多职业院校在开展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存在着过于注重理论而忽略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操作训练设备严重不足等问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将理论与实践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实践操作设备采购资金投入的力度,通过创建电工电子理实一体化实验室的方式,为学生参与实践训练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三)运用情境教学模式

内容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是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电工电子专业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运用情境化教学模式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讲述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然后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比如,在《串联》这一章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应该先准备一台收音机,然后向学生提问题,收音机应该怎么调台,最后调的是什么等问题,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现实问题。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探讨一下收音机调台的理论依据,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动手探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四)优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职业院校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了电路基础知识、电工基本技术、模拟电子技术以及数字化电子技术等几部分的内容。这几部分内容不仅具有抽象晦涩的特点,而且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的教学时,应该合理运用实物观察法与模型观察法等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更加牢固的掌握电子电工专业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应该先在理实一体化实验室内为学生准备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实物,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流程。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媒体资源在电工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将真实生动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步骤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另外,教师在开展实践操作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实物模拟等教学方法的优势,在开展实训活动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简单的电路设计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章来源:《电工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dgjszzs.cn/qikandaodu/2021/0708/782.html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下一篇:仿真软件在高职电子电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